文丨黄凡
源丨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2020年资本市场在各国央行的“放水”的配合下,经历了全球性的全面牛市。不过,全面牛市不等于投资人能全面赢利。
根据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A股投资者2020年总体回报率在10%~30%之间比较集中,而不慎亏损的也不在少数 。(见下图)
大部分A股投资人都没有跑赢宽基的MSCI中国A的43.88%的收益率。(下图)
甚至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下图)
为何?追逐热点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吧。我们的投资人多把时间花在把握与捕捉市场短期的小波动上,最终是让2%的成果耗用了我们90%的时间,这是明显的本末倒置。
那么,2020年的投资经验总结是什么?
我认为是“无为”!去年国内外市场大幅波动,大落大起,我自己的小账户中一直持有白酒、医疗、银行、保险等行业的龙头“好公司”,除了打新股、以及把新股收益与持仓分红所得再投资外,没有任何其它操作。事实上,这个组合已经是五年不变了,也一不小心在组合中有两个品种的回报率达到了“十倍”。行业占组合比例的变化只是因不同行业在去年受投资人追捧程度各异而被动改变而已。
就是这样的一种无为策略,去年全年的回报率达到了64%。而且该账户从2016年起至今5年每年的回报率确实并不算高,其中2018年不幸为负值,但5年累积下来,账户的价值已增长为原始价值的5.3倍了。只要在未来的5年中账户价值再增长1倍,就能实现十年十倍的回报目标了。
实际上,即使是在过去十多年大家普遍认为股票市场不景气的日子里,以买入了就一直持有的“无为”策略来投资A股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
比较一下大家印象中的大涨的资产过去十多年的表现(下图)。
从以上数据看出,中小板指数跑赢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楼价,沪深300指数一不小心跑赢了被国内投资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美股标普500指数,笨笨的上证指数也跑赢了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地区的知名天价楼盘“汤臣一品”。
更有趣的是,我按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房地产的龙头公司万科企业的股价同期从5.7元涨到26.8元,增值了5倍,年化收益11.7%,一点都不输于同期上海内环板楼价格的涨幅。
而且,还没算上投资万科每年可获得额外4%以上的分红回报率。投资优质房地产股票更没有投资房地产所面临的租客选择、物业维修、房子折旧等等烦恼。
当然了,表现最佳的依然是A股上市公司中的核心优质资产,如何找出核心优质资产?
按以下标准来衡量:
1、过去十年ROE平均大于25%;
2、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结果就得出了,“贵州茅台+华东医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的这样一个组合,假设2006年7月31日将100万元等分投入到这四家上市公司,到2020年7月31日账户市值变成了2298万元,十四年间增值近22倍,“十年十倍”的回报轻松实现。
这个组合在过去十四年间的年化回报就是25%左右,刚好约等于这些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这就印证了一个事实:如果以实业思维长期投资,分享国内优秀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是可以让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实现慢慢变富的。
如果要为2021年的投资策略提点建议,那么会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看法:
1、降低对今年投资回报率的预期。
因为,长期而言,股市投资回报是一个均值回归的过程。某几年回报率超出其真实内生回报率了,未来的几年就需要为过去几年取得的超额投资回报来还债。2019年与2020年市场已经给了我们很高的回报率,2021年再给予投资人高回报的机会应该是少了。
换个角度说就是,市场先生把不属于我的钱存在我的账户里,我应该随时欢迎市场先生把属于他的钱拿回去才对!
肯定有读者说,那么你预判未来几年的回报率大幅下降,你为何不清仓离场等?
答案是,我没有能力去预测市场的具体走势。如果有这个能力,我很快会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了,也再没有功夫在这里写文章了。
2、坚持“无为”策略持有原来的好公司组合。
以实业思维长期投资,长期持有净资产回报率、经营毛利率双高的好公司组合,分享国内优秀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是可以让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实现慢慢变富的。
我认为,“振兴资本市场,促进居民家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已经成为国家战略,IPO注册制稳步推进,退市新规已经火速落地体现的就是这种确定性趋势。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完善,价值投资者在A股博弈中将逐步占优,A股长牛慢牛发展格局一定会形成。
3、增持估值低的好公司。
去年,白酒、医疗、消费、科创等热门“赛道”已经有明显泡沫化的趋势了,在今年择机减持已经太贵的好公司而继续增持价格合理的优秀银行与保险公司或许是个可以考虑的战术微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港股持续几年的低迷,目前已经成为值得参与的价值洼地;根据WIND数据,到去年底A股对H股的溢价指数接近150,创了十年的新高,也就是说,总体而言,在A股花150元买的资产,在港股100元就能买到,性价比高就是值得参与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