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向利率市场化推进时期推出的一项重要创新产品。自2004年第一支银行理财产品诞生开始,银行理财经历十年发展,产品规模和数量均迅猛增长,截至2013年底的存量规模已达到10万亿元,在整个国内金融产品市场中占比达1/3。得益于其期限短、风险低、约定收益等优良特性,银行理财的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已经成为重要的低风险投资工具。虽然目前银行理财也不时曝出到期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事件,但在其深厚的市场基础下,供需两旺或将继续推动银行理财产品保持快速发展。
银行理财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银行理财经历十年发展,目前是国内最主流的金融产品形式。银行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推进阶段的一项重要业务创新。自2004年第一笔银行理财诞生开始,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银行理财的产品规模和数量均迅猛增长,尤其在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从2012年开始,银行理财已超越保险成为国内最为主流的金融产品形式,行业地位稳固。截止2013年底,银行理财的产品存量规模达10万亿元人民币,产品存续数量超过4万个,存量规模在国内金融产品市场中占比已达三分之一。
图1:2013年金融市场理财产品规模和占比
银行理财产品自身优势明显
银行理财主要有三大特征,分别是风险低、期限短、大多约定收益,具有“类存款”特征。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类存款特征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主要原因。
优势征一:风险低。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投向上。从类型上看,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是否保本以及收益是否固定可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和净值型共四类。根据2014年以来市场发行情况统计,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到绝大多数,而这类产品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刚性兑付”文化下,风险相对较低。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低风险的特征是由其相对低风险的投向决定的。从2014年以来市场发行产品的情况来看,固定收益类的货币市场、债券、票据等占到产品投向的一半以上。
特征二:期限短。银行理财的诞生,并非以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为目标,而是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辅助工具。曾在08年超短期理财产品大幅走俏,逐渐演变为银行高息揽储、冲存款的工具,发行占比不断攀升。2011年11月,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提出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变相高息揽储,并要求各家银行暂停发行一个月期限以下超短期理财产品,此后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占比大幅下滑。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主要集中在1到3个月,其次为3到6个月,总体期限依然较短。根据2014年以来市场发行的2.5万支产品统计,1到3个月期限占比达58%。
特征三:以约定收益型产品为主。银行理财产品普遍采用提前约定产品预期收益的形式发行,成为一类具有“类存款”特征的固定收益型产品。银行为这类产品支付固定收益的同时独享超额收益,相应的风险多数也由银行承担。收益率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一般跟随资金面情况波动。虽然目前市场状况下不排除存在最终没有按照约定收益兑付的现象,但总体来看银行理财还处在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
银行理财未来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优选财富高级理财经理张泰夫认为,银行理财仍具较大发展空间。一方面从供给面看,银行借助理财产品的低风险、高收益吸引存款,既能做大资产规模和满足存贷比需要,又能借助理财产品进行信贷投放,扩大业务收入和利润;且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能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率,在资产管理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为商业银行维持现有优质客户提供武器支持。另一方面从需求面看,近年来我国个人财富迅速增长,投资理财已成为一种刚需,目前对于大额理财来讲,信托和银行理财是两个比较热门的选择,而信托因为期限和起点上不如银行理财灵活,同时银行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在人民大众范围内形成了优良的口碑,投资人更愿意去接纳银行的理财产品。鉴于银行理财广阔的市场基础,供需两旺将继续推动这类产品保持较快发展。